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参考文献>材料浏览

关于中印论文范文写作 玄奘沟通中印取经人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中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玄奘沟通中印取经人,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印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中印论文参考文献:

中印论文参考文献 沟通的重要性论文沟通管理论文人际沟通论文关于医患沟通的论文

由于《西游记》(无论图书还是电视剧)的流行,我们都知道唐朝有个“唐三藏”,他骑着白龙马,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去西天取得真经.然而,“唐三藏”固然深入人心,但要说到他的原型人物——玄奘三藏法师,真正了解的人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了.其实,生活于隋末唐初的玄奘法师是个值得我们认识的杰出历史人物,用今天的话说,他不但是佛教界的大德,而且是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和中亚、南亚各国的沟通交流也有重大贡献.

一、玄奘的生平经历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玄奘出生在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俗家名字叫陈祎(一说叫陈袆).据他的弟子慧立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追述,陈祎的祖父陈康在北齐时曾任国子博士( 官学的教师),陈康之子陈慧精通儒学,但没有做官,陈祎是陈慧之子.陈祎自八岁起跟着父亲读书,父亲去世后,十一岁的陈祎跟着先已出家的兄长到了洛阳净土寺,十三岁时正式出家为僧,法号玄奘.到唐太宗贞观初年,二十多岁的玄奘已经是“誉满京邑”的佛教界新秀.青年时期的玄奘曾向多位高僧求教,发现各家对佛理的解说均有不同,而且当时现有的佛经不足以作为判明是非的依据.为解决疑惑,玄奘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把“原汁原味”的佛学带回国内.

和《西游记》的情节不同,真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可知,玄奘曾经和多位僧人共同上表请求前往印度,“有诏不许”,同伴都打了退堂鼓,只有玄奘坚持去印度求法.贞观三年(629)秋季,玄奘毅然踏上了西行的旅途.

当时,唐朝正和北方的突厥交战,不许百姓前往国外,幸而玄奘得到同情者的帮助和指引,才得以继续西行,并通过了玉门关.玉门关外是一片茫茫的戈壁,多数地方无水无草,沿途补给全仗绿洲.在这段路上,玄奘一度迷失道路,又失手打翻了水袋,四夜五日无滴水入喉,最终还是靠所骑惯走戈壁的老马找到一处无人的绿洲,才得以到达伊吾.

到达伊吾后,玄奘被高昌王麴文泰迎请到高昌.麴文泰深信佛教,他对玄奘礼遇甚隆,一心想要将他留下.为了争取西去的自由,玄奘被迫绝食明志.麴文泰见玄奘志向坚定,便和他结为兄弟,还为他写了给西突厥叶护可汗和沿途各小国国王的介绍信,又置备了丰厚的行装,派人护送玄奘前往突厥的汗庭.然而,虽然麴文泰的准备已经非常周到,玄奘在从高昌到突厥汗庭的路上仍然遭遇了诸多危险,先是两次遭遇盗匪劫夺行李,之后又在翻越凌山(今耶木素尔岭)时遇到了雪崩,随从冻饿而死的多达十之三四.经过突厥可汗的广阔属地之后,玄奘到达了迦毕拭国(今阿富汗的贝格拉姆),和当地国王及僧俗人士接触交流后,向东越过黑岭,到达了北印度的滥波国.

到达北印度之后,玄奘正式开始了求学之路.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学修养深厚的高僧.玄奘不仅沿途巡礼佛教史迹,参拜佛教圣地,而且每到一国一寺,往往向当地的高僧大德请教,学习佛教经典和理论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学习经历,是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师从戒贤法师学习.玄奘“在寺听瑜伽三遍.顺正理一遍.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百二论各三遍”,又进一步研究了俱舍论、毗婆沙论、阿毗昙论等之前已学的典籍.玄奘深得戒贤的精义,学习数年后,戒贤不但命他为寺内僧众讲授经论,而且允许他参和针对教义的辩论.由于玄奘广学大乘小乘各派的教义,甚至肯放下身段向曾败给自己的论敌求教,他的学问长进很快,声誉也越来越高,甚至受到了印度各邦国统治者的尊重.

印度诸邦国中,以中印度的羯若鞠阇国实力最强,国王戒日王虔信佛教,闻知玄奘的名声,便命人迎请他相见,又在国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盛大的法会.据记载,参和法会的有印度十八个邦国的国王、大臣,还有不同宗派的僧人数千,婆罗门教等其他教派(当时称为“外道”)的学者两千多人.在法会上,身为“论主”的玄奘不仅宣讲了自己的理论,而且将讲论的内容写成文章,悬于会场门外,宣示大众,声言如被观众驳倒,论主愿斩首相谢.然而在十八天的法会期间,竟无一人能驳倒玄奘.会后,玄奘又随戒日王参加了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目睹了戒日王等贵族施舍和会大众的盛大场面.

无遮大会结束后,玄奘向戒日王辞行,取道北印度回国,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京城长安.玄奘带回国的,除在西域收集到的舍利、佛像等佛教法物外,最主要的是在印度和于阗收集到的佛经,共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李世民数次接见玄奘,先后赐居长安弘福寺和大慈恩寺,专职翻译携回的经论,并选精通大小乘经义的僧人十二人、有文采的僧人九人、精通梵文的僧人一人,辅助玄奘工作.玄奘在长安译经近二十年,前后译出经论一千余卷,并在大慈恩寺建塔储藏从西域携来的经书,即今天的大雁塔.麟德元年(664),玄奘病情日益严重,被迫停止了译经工作,最终在当年二月五日结束了辛勤的一生.

二、中印友好的桥梁

如果我们以“前半生”和“后半生”来概括玄奘的生平,则从他出生到西行的二十七年可称为“前半生”,而从西行到他去世的三十五年可称为“后半生”.玄奘西行时只是一个年未而立的青年僧人,及至回国时,却已近知天命.他把一生之中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西行求法,又将余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译经.从玄奘本身的想法来说,付出这样的辛苦,主要是为了精研佛理、 度人;但从客观上说,玄奘的求法之旅,实际也是中印之间加强交往、深化友谊的一个契机.

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之间早已建立了联系,既有文化交流,也有贸易往来.但是,当玄奘毅然踏出国门时,唐朝和印度之间几乎已经不通音问.据《旧唐书·天竺传》记载:

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自称摩伽陀王,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问,尸罗逸多大惊,问诸国人曰:“自古曾有摩诃震旦使人至吾国乎?”皆曰:“未之有也.”乃膜拜而受诏书,因遣使朝贡.

这里提到的尸罗逸多,即前文的戒日王.他本是羯若鞠阇国的国王,所谓“自称摩伽陀王”,大概是因为佛经对摩揭陀国和以其为中心的难陀王朝记述较多,为我国所熟悉的缘故.以戒日王的地位之高、见闻之广,尚且对中国官方遣使到印度感到惊讶,认为是自古未有的大事、奇事,可见中印两国已经颇为疏离.玄奘西行求法,到达印度之后,最初颇因来自中国的身份遭人侧目,后来他凭借过人的才智和佛学修养,将轻视他的人一一折服,才受到当地僧人的敬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印两国人民相互的了解非常有限.玄奘敢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前往万里之外的印度,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中印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印对峙中方赔钱200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僧玄奘传(节选)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a。大业末出家b,博涉经论c。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d,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

玄奘在瓜州
一、勇士出征没有鲜花和掌声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述这个故事的小说《西游记》更是被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尤其。

立足一带一路弘扬玄奘精神
玄奘大师 不该忘记的“民族脊梁”周国平有言,忘记玄奘是可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只有两位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位就是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