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移动金融论文范文写作 移动金融在高校园区中应用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移动金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4

移动金融在高校园区中应用,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移动金融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移动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移动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国内金融期刊排名金融博览杂志金融经济杂志社关于金融的论文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移动金融作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产物,代表了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优化金融服务结构、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信息化管理尚不成熟、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手机普及率高,都为移动金融在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将基于移动金融的高校园区应用,分析其应用模式和效益产出,并提出发展建议.

一、移动金融的特点

移动金融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的金融活动,是金融IC卡的手机化应用,也是金融IC卡密钥体系的手机化演变.归纳起来,移动金融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兼具近场和远场支付功能

移动金融从应用方式上分为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其中近场支付是用户通过手机触碰受理终端,即可实 融账户的扣款消费,主要应用于公交车、出租车、快餐店等小额快速通过领域;远场支付是借助手机银行等应用软件,使用金融密钥加解密关键数据,实现转账、信贷、理财等金融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银行柜台功能.

(二)实 融IC卡的继承式发展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金融IC卡技术标准,也被称为PBOC2.0标准,并陆续面向全国推广.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移动支付的需求逐渐旺盛,2012年,为促进移动金融规模化发展,避免资源浪费,人民银行在PBOC2.0的标准上,制定了《中国移动金融支付标准》,实现了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密钥体系的统一.

(三)交易便捷快速

移动金融突破了网点8小时工作时间限制,客户不受银行柜台营业时间约束,也不必临柜排队等待.对于近场支付,移动金融交易时间一般以毫秒计算;对于远场支付,只要网络通畅,手机网上银行也是实时处理.

(四)安全级别较高

从密钥体系看,移动金融采用银行加密、银联再加密的双密钥体系,目前尚没有*的案例;从密钥的存储方式看,金融密钥存放在手机安全单元(SE区域),具有较高的保密级别,一般 无法获取访问SE区域的权限.

二、移动金融在高校园区的应用模式

对于大多数高校校园而言,科技投入相对薄弱,学生考勤依靠手工记录,食堂就餐使用单独饭卡,宿舍入门需要传统钥匙,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但如果投入大笔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布放受理终端,上线技术设备,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移动金融在高校园区推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调查显示,校园智能终端的普及率超过90%,大学生对于网络和数字产品具有天生的热情和爱好.二是高校学生对手机依赖度高,超过9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三是校园金融消费需求旺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期消费、学生贷款、学生理财等金融服务,受到大学生热捧.

为提高校园管理水平,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本文构建了基本的移动金融校园应用模式.该模式具有三个定位:一是以手机为媒介下载多应用;二是非支付和支付应用相分离;三是最少改变手机现有状态.在这三个定位下,移动金融可以在校园中快速推广应用.

(一)校园内外手机通行

通过下载APP手机应用程序,校园内,实现学生身份识别、图书馆准入、电教机房使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交学费等功能;校园外,和普通移动金融的使用无异,满足手机转账、汇款、 、理财等功能.

(二)支付和非支付应用相分离

根据是否存在资金流动,移动金融可分为支付应用和非支付应用.其中支付应用包括商场消费、食堂就餐、超市购物等,资金存放于银行账户,学生通过移动金融的借贷记账户,或者电子 账户进行支付,资金统一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代为管理.非支付应用包括考勤、门禁等.移动金融存入学生照片、姓名、学号等个人信息,校园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软件自行维护非支付信息.

(三)以HCE模式实现近场支付

移动金融一般有4种实现方式:SD卡模式、SIM卡模式、全终端模式和HCE模式.其中SD卡模式仅需手机具有SD卡槽即可使用,用户门槛低,实现迅速,但近场支付信号不稳定;SWP-SIM卡模式成本低、标准化程度高、交易方便,但SIM卡主控权在移动运营商,银行须和运营商深度合作;全终端模式是银行向手机厂商写作专款移动金融手机,兼容性好,稳定性强,但成本过高.

HCE模式是将手机SE区域认证布放在银行云端服务器,产业链短、投入低、实现快、信号稳定,有利于规模化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不需要花费任何费用,只需要软件更新即可完成消费升级,有利于在校园的全面推广应用.

三、加快移动金融在高校校园推广的对策建议

尽管基本的移动金融校园应用模式有助于实现校园金融信息化升级,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合作模式不完善、受理环境不成熟、支付安全待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不密切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探索合理的商业合作模式

在高校园区,基于移动金融的规模化运营尚未形成.移动金融涉及的产业链长、复杂度高,合理的商业模式是提升产业凝聚力、增强产业创新力的有效保障.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校园等相关参和方还没有形成相互沟通、紧密协作的平台,在规则制定、业务联合、秩序维护、优势互补等方面,缺乏有机融合,未能达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建议商业银行搭建可复制的校园应用云平台,多家校园共用平台资源,形成规模化应用,降低运营维护成本;通信运营商、清算组织、收单机构共同参和前期固定成本投入.各参和方按照“谁投入,谁获益”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二)夯实移动金融线下应用环境

从校园内部看,部分食堂、图书馆等受理终端采用逻辑加密标准,和目前的移动金融近场支付不兼容;从校园外部看,仍存在商圈建设质量不高、行业应用数量少、电子 使用力度小、各地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建议改造校园非接受理终端,并严格遵守PBOC3.0标准,实现各种支付的标准统一.校园外,各收单机构可以在适当场景加快推进非接受理环境建设.在行业突破中,可以采取小规模、单领域突破创新的方式,实现多行业应用.

(三)以安全芯片保障移动金融安全支付

传统移动金融业务主要依靠短信保障安全,现在看来,随着犯罪手段的变化,单一短信保障已经很难提供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在校园应用中,一旦涉及金融支付环节,安全保障就成为移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早在2012年,人民银行就组织产业链各方50多家单位,出台了我国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从产品形态、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技术要求.2015年,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15]11号),明确要求“采取移动终端在交易现场和受理终端交互的方式提供移动金融服务时,原则上应使用基于安全芯片的账户介质.”在推动移动金融校园应用时,应始终坚持基于安全芯片的技术路线,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四)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

目前,校园移动金融发展是割裂式的,线上主要是手机银行,完成单纯的理财、转账、查询等功能,线下只是实现NFC功能,即门禁准入,食堂消费等.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均是在闭环中发展.配置了安全芯片的手机,实质上是网络化和终端化的金融IC卡,但用户在实际消费中,难以获得移动金融带来的全新体验.

发展移动金融,既不能单方面强调线上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不能单方面强调线下的金融IC卡应用.线上线下全面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户体验.各参和方可以考虑“小食堂”线上订餐和线下支付相结合、校园影院线上选座和线下取票相结合、线上选课订书和线下领书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加大移动金融创新力度.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移动金融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江渝移动金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高校金融产品现状其拓展前景
摘要:以我国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高校金融产品“校园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看到高校金融产品不断发展的同时,指出现阶段高校金融产品的一系列问题及弊端,总。

BOT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高校融资中运用
摘要:现阶段,随着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建设浪潮,而由于国家政府对于教育方面投入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各大高校目前所需建设资金。

民办高校金融实践教学
摘要:进入21世纪,现代金融业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出现飞速的发展,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金融学本身是一门的以复杂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实践。

基于高校和园区协同江苏大学生创业机制
摘 要: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创业人才协同培养需要突破学校、大学科技园、政府、企业等不同社会主体间的壁垒,形成一个资源共享和优化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