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消费者信心指数论文范文写作 二季度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消费者信心指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1

二季度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消费者信心指数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消费者信心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消费者信心指数论文参考文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自然指数期刊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民生领域持续改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质量效益继续提升,全市居民对经济发展预期依然向好,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但是,由于房地产和资本市场回暖,居民房价上涨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明显提升,消费意愿继续走低,如何防控资本市场潜在风险、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关注.

消费者信心指数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

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当季为107.8,比上季度回落0.1点,分别高于上年同季和历史同季均值1.9点和4.0点.其中,消费者满意指数为109.0,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季提高0.3点和1.6点;消费者预期指数为107.0,比上季度回落0.4点,高于上年同季2.1点.

从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构成看,5项小类指数2升3降.其中,耐用消费品购买时机满意指数上升1.6点,拉动总指数上升0.2点,而就业状况满意指数、家庭收入预期指数和就业状况预期指数分别下降0.7点、0.4点和0.3点,共下拉总指数下降0.3点.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回暖,耐用消费品购买时机满意指数止跌回升.二季度,耐用消费品购买时机满意指数为104.9,比上季度上升1.6点,是拉动总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耐用消费品购买时机满意指数的上升,主要缘于两点:一是“3·30”房地产新政实施以来,本市房地产市场日渐回暖,1-5月住宅销售面积和二手住宅销售数量同比增幅分别比1-4月提高8.6个和12.3个百分点,刺激了耐用消费品购买需求,带动指数上升;二是电商巨头开展的“6·18”大型促销活动也对指数起到了上拉作用.

另一方面,就业信心高位小幅回落,农村居民下拉作用明显.二季度,消费者就业信心指数为116.1,比上季度下降0.4点,分别高于上年同季和历史同季均值2.8点和7.3点,仍处于高位.其中,就业状况满意指数为122.2,比上季度下降0.7点,高于上年同季1.5点;就业状况预期指数为112.0,比上季下降0.3点,高于上年同季3.6点.

分城乡看,农村居民就业信心明显下降.二季度,城镇居民就业信心指数为116.2,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季上升0.9点和4.4点;而农村居民就业信心指数为115.6,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季下降4.8点和2.0点,且为2013年1季度以来最低值.同时,有数据显示,2014年二季度以来,农村居民就业信心指数同比变动基本呈现下降态势,和城镇居民相反.这是因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的推进,传统制造业、大型批发市场等低端产业的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本地农民的就业岗位,致使农村居民就业信心下滑.

此外,家庭收入信心平稳运行,不同收入和学历群体明显分化.2014年四季度以来,家庭收入信心指数连续3个季度在强信心区运行,2015年二季度为101.2,比上季度略降0.2点,分别高于上年同季和历史同季均值0.3点和1.9点.从构成看,满意指数略升0.1点,预期指数略降0.4点.

分组看,不同收入和学历群体家庭收入信心指数变动情况有所不同.从收入分组看,高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信心比上季度上升1.6点,而中、低收入群体分别下降4.7点和2.7点;从学历分组看,大学及以上群体家庭收入信心指数比上季度上升2.7点,而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群体分别下降5.2点和0.8点.不同收入和学历群体收入信心变化出现差异主要缘于三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对中低收入、低学历人员产生了一定冲击;二是受资本市场回暖影响,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更易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三是 机关单位增资、公务员调薪等政策对高收入人群收入信心具有一定提振作用.

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二季度的数据情况看,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房价上涨预期大幅走强,未来走势需持续关注.随着“3·30”新政、降息降准等多项宽松性政策陆续出台,本市房地产市场渐呈回暖态势.受此影响,消费者对房价上涨预期增强.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在二季度,认为“未来半年我市房价会上涨和大幅上涨”的消费者比重为51.6%,比上季度提高15.9个百分点,为2014年二季度以来最高点;认为“未来半年房价基本不变”和“房价下降”的被访者比重为33.3%和12.5%,分别比上季度下降5.8个和10.4个百分点.同时,看好未来半年购房时机的被访者比重为30.7%,创2013年以来各季度最高.

事实上,此次房价上涨预期的增强,是以“3·30”新政为代表的“稳定住房需求”系列调控政策作用的结果.因此,政策对释放潜在居住性需求的效果能否持续、未来房价走势如何,仍需密切关注.

第二,投资意愿明显增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下,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带动居民投资意愿增强.调查显示,二季度,当被问及“若手中有余钱,未来六个月会如何使用时”,有33.3%的被访者选择“投资”,比上季度提高5.8个百分点,是2013年以来各季度最高点.同时,选择“储蓄”和“消费”的被访者比重均降至最低点,分别为43.7%和11.2%.

不过,投资者投资渠道相对集中,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调查显示,投资者投资“股票、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的意愿最强烈,被访者选择比重为80.7%,比上季度高出3个百分点,高出历史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位列二、三的是“实体经济”和“保险”,被访者比重在3成左右.这说明投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潜在风险需谨慎防范.

第三,消费者对消费品进出口新政预期较高,消费回流引导仍需加码.调查显示 ,“电子家电产品”、“化妆品”和“服饰鞋帽箱包”是被访者最期待降税的前3类产品,被访者选择比重分别为59.8%、58.8%和56%.其余依次为“食品保健品”、“母婴及儿童服饰用品”、“黄金珠宝手表”和“日用百货”,希望降税的被访者比重在26.3%-45.3%之间.从降税对产品价格影响幅度看,对于大多数产品,半数左右的被访者表示,“降税后,产品价格下降20%-30%,就会转向国内购买”.对于服饰鞋帽箱包类产品,45.2%的被访者表示“价格降幅在20%-30%之间会转向国内购买”,还有41.4%的被访者表示“价格下降40%-50%才会转向国内购买”,反映出被访者对该类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强烈需求.

当然,政策能否奏效主要取决于降税后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以及是否真正实现了和国外产品同质同价.从目前情况看,6月1日起14类商品的关税平均降幅超50%.然而,从进口商品的价格构成看,关税在各类附加税中占比较小,以进口化妆品为例,关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税率分别为10%、17%和30%,仅降低关税,对商品价格的下拉作用有限,和消费者的期待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真正促进消费回流国内.

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有鉴于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可考虑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其一,保障合理居住需求,强化监管创新模式.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我们建议政府一是把握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在保障居民置业需求的同时,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防止投资者集中入市,推高消费者房价预期,进而导致房价再次暴涨;二是强化房地产开发、销售、经纪各环节监管,构建统一的房产交易平台,促进房屋交易公开透明;三是加快传统房地产 的转型升级,构建互联网平台,采取O2O 模式,实现线下、线上互生互荣.

其二,加快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并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建议:第一,完善涵盖股票、债券、期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尊重市场规律,强化监管,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先导作用;第二,控制风险防范,健全资本市场风险监测预警、评估和处置机制,如建立风险舆情监测网络,全面监测风险信息;第三,加强投资者教育,培育理性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三,多管齐下,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于此,一方面可以加大后续“降税、调税、免税、退税”等一系列措施的力度,调整进口商品税率结构,完善消费税.另一方面,畅通消费渠道,增加消费者选择,如在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增设免税店;加快传统免税店转型升级,构建网上展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此外,可以提高国内产品的生产质量标准,出口产品保证对内、对外质量统一,提升消费者对国内产品的信赖,培育消费者境内消费习惯.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 )

责任编辑:叶再春

结论:适合消费者信心指数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消费者信心指数2018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基于VAR模型的八项规定对消费者信心指数影响分析
摘要:利用2013年9月-2016年10月中纪委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月度数据 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查。

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摘要:消费者信心指数对消费支出进而宏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消费信心对刺激居民消费支出。

关税担忧令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新低
据新华网7月14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7月13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担心美国政府的关税举措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7月初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

信心指数
中国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92 4中国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上升,自8月份的90 7升至92 4,虽然仍低于过去一年平均水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