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鲜卑论文范文写作 两方墓志再现拓跋鲜卑魂人习俗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鲜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3

两方墓志再现拓跋鲜卑魂人习俗,本文关于鲜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鲜卑论文参考文献:

鲜卑论文参考文献

两方出土的北朝墓志——北周《裴智英墓志》和北魏《奚真墓志》,明晰了两个习俗词语——“魂人”和“尸”,还原了一个湮没于历史深处的鲜卑习俗.

“魂人”一词,传世史料原为孤例,所指向的习俗晦暗不明,以至于一向以点校质量为学界称誉的中华书局《魏书》点校本(1974年版)也不免千虑一失,误施标点,将“魂人”一词割裂.《魏书》卷四八《高允传》:“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凭,致食飨之礼.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类者事之如父母,燕好如夫妻,损败风化,渎乱情礼,莫此之甚.上未禁之,下不改绝,此四异也.”(应为“今已葬之,魂人直求貌类者,事之如父母”)《北史》《通典》《困学纪闻》《文献通考》等后出史籍中的“魂人”史料皆本于此,其中《北史·高允传》原文和《魏书·高允传》略同,而其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标点亦同误.新出版的中华书局《魏书》修订本(2017年版)仍延续前误.

《魏书》的这条史料乃记录北魏大臣高允给文成帝的当面进谏之语.高允指斥了当时的四种弊俗,而“魂人”习俗为其一.高允“以高宗(文成帝)纂承平之业,而风俗仍旧,婚娶丧葬,不依古式”而进谏,斥“魂人”习俗极度“损败风化,渎乱情礼”,并以“魂人”习俗和中原地区在秦汉时期即已消失的“尸祭”古礼作对比,指斥其既不符合秦汉之礼,又不同于华夏古制,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希望文成帝下决心对其予以根除.

据高允谏语,“魂人”在相应习俗中充当的角色,类似于“尸祭”中的“尸”.《礼记·郊特牲》曰:“尸,神像也.”这里的“尸”,和“尸体”的“尸”无涉.高允对“魂人”和“尸”所作的对比,说明两者实有较大区别.最大区别在于选择标准不同,“魂人”的选择,最看重的是状貌要和死者相像,且即使并无亲缘关系,祭祀者在日常生活中仍将其视同亲人,这样就混淆了充任“魂人”者的真实身份和虚拟身份.这两点也最为汉族士人所诟病,成为他们反对并希望皇帝取缔这一习俗的主要理由.而在先秦的“尸祭”中,对“尸”的选择则有严格的规定,并非只要求其和死者相像,且死者家属对待“尸”的态度是严肃庄重的.

高允指摘的对象,表面上看仅限于民间,但细味之,他其实也将皇室暗含在内.高允的谏言最终并未被文成帝采纳,“风俗仍旧”的状况也并无改观,背后的重要原因其实和皇室对“魂人”习俗的态度有关.皇室对民间习俗的存在和兴盛起了示范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赖新出土的北周《裴智英墓志》终于得以明晰.

《裴智英墓志》叙及裴氏之夫元荣兴祖父的仕历,其中“魂人”一词赫然再现:“公名荣兴,河南洛阳人也,昭成皇帝之后等祖库勾,内行阿干、神元皇帝魂人.”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是北魏皇室先祖,为北魏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庙号始祖.这条墓志材料昭示出“魂人”对应着一种古老的拓跋鲜卑习俗,该习俗不仅广泛流行于北魏初的拓跋鲜卑民众之中,而且存在于皇室,可见其时固守旧俗的保守力量的强大.在统治者并未真正决意革除旧俗、皇室并未率先垂范的情况下,出现高允所谓“上未禁之,下不改绝”的局面就不难理解了.

无独有偶,北魏《奚真墓志》再证北魏皇室“魂人”和相应习俗的存在和盛行.奚真“高祖大人乌筹等又尝为昭成皇帝尸,位尊公傅,式拟王仪等”昭成皇帝什翼犍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庙号高祖.此处的“尸”,其实质和《裴智英墓志》的“魂人”并无二致.久已消逝的“尸祭”并不可能突兀重现,字面上的不同,只能缘于《奚真墓志》因雅化需要,将拓跋鲜卑民族色彩浓郁的“魂人”,替换为具有汉族古典色彩的“尸”.不过,这一改替偏离了历史原貌.幸而《裴智英墓志》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环节,使我们可以确认此处的“尸”其实还是“魂人”,而不至于发生误读.《奚真墓志》中的“尸”和《裴智英墓志》中“魂人”字面上的不同,不但不是对拓跋鲜卑“魂人”习俗的否定,反而进一步证实了“魂人”这一习俗在北魏皇室的存在.那么,为什么《裴智英墓志》的书刻时间晚于《奚真墓志》,反而更符合原貌呢?这应缘于北周時期鲜卑化的短暂回潮.而奚乌筹作为外姓,能成为“昭成皇帝尸”,似可再证北魏皇室选用“魂人”的标准是“貌类”.

将两方墓志资料和《魏书》等传世文献结合,足以梳理出“魂人”及其所指向的习俗的内涵.“魂人”,指用以象征死者神灵或作为死者灵魂依托的人,它是一个颇具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的词语,和先秦祭祀中的“尸”虽然实质相同,但充任者的选择标准和充任者被对待的态度又有所不同.北魏的“魂人”习俗,是一种古老且一直独立存在的拓跋鲜卑习俗,存在于民间和皇室,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只是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随着北方的统一和文化认同的深入,对这一习俗的认同出现了危机,特别是以推行汉魏之制为己任的汉人士族成为其明确的反对力量.

“魂人”习俗以及历史上各种形式的“尸祭”的形成和传衍,缘于当时人们科学知识的匮乏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是唯心主义的产物.高允力谏文成帝的举措,其实正是汉族士人致力于移风易俗、推动文明进程的一种努力.在当时的民族关系形势下,高允当然不可能明言“魂人”习俗是夷狄之风.但“魂人”习俗被唐、宋以后的汉人明确视为一种落后的夷狄习俗,这其实正是北朝汉人态度的延续.唐代杜佑《通典》和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皆持此态度.只是在杜佑眼里,汉人的“尸祭”也是一种落后习俗,所以“古之中华,则夷狄同也”,表现出一种通达和辩证的文化观和民族观.

明代陈绛《金罍子》在《魏书·高允传》“魂人”条后指出:“此自夷俗,宜乎损败风化,坏乱情礼,诚不免矣.”明代张萱用一个类比,生动地诠释了他眼里的“魂人”习俗的鄙陋落后、不经不雅.其所著《疑耀》卷一“巫觋惑人”载:一丧子妇人为圣(觋,男巫)之巧言所惑,以圣为其所丧子.圣诈代其子语云:“我饥,当得母乳.”妇人遂开襟出其乳哺之.归而告其夫.其夫闻而大怒,挞之,曰:“设他日汝夫死,汝或问圣,而圣妄为汝夫,欲求汝合,汝得无从之乎!”张萱将此事和北魏“魂人”习俗联系了起来:“余闻之不胜抵掌.后读《高允传》《谏高宗书》,有言‘弊俗未改者,谓祭必立尸,使亡者有凭.今魏俗,已葬,魂人直求貌类者,事之如父母,燕好如夫妻,损败风俗,渎乱情礼’,和开襟乳圣为子正同.”张萱所引《魏书·高允传》中的内容,直接将“魂人”臆改为“尸”,可见他其实忽略了二者的不同.另外,张萱所谓《谏高宗书》,实为高允对文成帝的面谏之语,高允并没有向文成帝上过文字性的《谏高宗书》.《魏书·高允传》载文成帝对高允“面论”的赞扬:“君父一也.父有是非,子何为不作书于人中谏之,使人知恶,而于家内隐处也?岂不以父亲,恐恶彰于外也?今国家善恶,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此岂不彰君之短,明己之美?至如高允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所以张萱的理解有误,且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和2017年点校本均将高允的“面论”之言按照文章格式进行标点,存在不妥,也易使读者误解文意.

“魂人”习俗的消亡时间无法确考,或已至孝文帝改制时,这种被汉族士人视为夷狄落后之俗的古风孑遗,随着北魏文化氛围的变化,消失在了历史深处.其存在和逐渐消失的过程,正是北魏文化认同曲折进程的一个集中反映.古今一些学者有一个共同误区,即将“魂人”和“尸”视为同一事物,未能严格加以区别,因而未能揭示魂人的准确内涵,并进而无法发现这一习俗的兴衰消亡和北朝文化认同进程的关系.这是材料不足或者对历史背景认识不足导致的.

在两方墓志出土之前,“魂人”习俗仅余些微历史记忆,令人难识其详.两方北朝墓志中“魂人”和“尸”二词及相关记载的出现和相互参证,史籍的孤例得到了印证和补证,从而形成完整的链条,足以使我们突破古今学者的认识误区,对这一习俗的认识得以由片面而趋于全面,由模糊而趋于清晰.吉光片羽,何其珍贵!

结论:大学硕士与本科鲜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中国纯种汉人很好看方面论文范文。

拓跋
一马上的尘土来自北方先民 披着大鲜卑山的冰雪黑色马匹面向西南 昂首嘶鸣黑色丘陵和黄土残垣讲述一次洪水,一场风暴,一次迁徙从森林出。

北魏建国前雁代晋人进入鲜卑拓跋部方式境遇
摘要:鲜卑拓跋部在力微统治以后,与中原王朝以及临近部落的交往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雁北晋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拓跋社会中,他们其中的佼佼。

洛阳伽蓝记一部拓跋之别史
北魏人的著述传世者不多,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xuàn)之的《洛阳伽蓝记》可谓是三部杰作。《洛阳伽蓝记》这部历史地。

工匠精神培养是造就电子电器人才之魂
山西省永济市职业中专学校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精神。电子电器实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言传身教,严把规范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