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社会学论文范文写作 怨气:情感社会学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社会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4

怨气:情感社会学,本文关于社会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学论文选题我眼中的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3000字社会学期刊

摘 要: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怨气”是指因利益受损、价值冲突或情感纠纷等导致个体情感正义受辱而产生报复心理的社会心理状态.负气的个体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和积累情绪能量,使其认知高度情感化而削弱或丧失对行为后果的反思性,从而使得此情境下的行为脱离理性或物质利益的约束,出现极端性.怨气的产生、凝结与爆发,主要诉诸于社会情绪的渲染作用,而不是理性计算或程序引导,它受情感能量的驱使而不完全受理性的约束,其外化行为具有冲动性、突生性和不可预测性,容易受导火索事件的点燃而产生极端行为.如何提升社会成员的个体存在感、利益获得感和主观幸福感,在怨气爆发前进行主动化解,是良性社会心态建设和社会情感秩序建设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怨气;社会心态;社会情绪;情感社会学;情感正义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257-5833(2017)08-0079-06

作者简介:吕小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 (天津 300350)

一、作为本土社会学概念的“怨气”

本文把“怨气”作为消极社会心态的一种特殊类型加以概念化,其对应的英文是resentment.该词常被译作“怨恨”或“愤恨”,在哲学领域讨论较多1.一般认为,对怨恨这一特殊情感类型的学术化探讨源自尼采,意指“不能通过采取行动作出直接的反应,而只能以一种想象中的报复得到补偿”2的心理情绪.之后对此概念做出深入分析的则是现象学社会学家舍勒.在他看来,怨恨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一种具有自我毒害性的持久心态或情态,但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学根源.舍勒指出,等级绝对森严或地位绝对平等的社会中不易存在怨恨,产生怨恨的社会结构具有这样一种特点:社会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但实质上又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人人都有‘权利’与别人相比,然而‘事实上又不能相比’”3,只有这种社会结构才会存在忍无可忍的、一触即发的怨恨.舍勒的分析使得怨恨这一概念脱离单纯的哲学和心理学层面,进入了社会学层面,并成为现象学社会学和情感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承续舍勒等人的思想,国内也有社会学者依据此概念并结合当下中国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例如王小章、冯婷梳理了中文中“怨”和“恨”的字义渊源,将怨恨界定为现代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平等价值观念与不平等的现实社会结构之间紧张的产物,或更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于“应然”的强烈期待和对于“实然”的感受之间落差的产物1.成伯清认为由于情感支持的减少、权利保障的缺失、内在凝聚的匮乏和权力行使等特征,使得当下中国社会滋生并郁积了大量的怨恨2.朱志玲结合怨恨的概念分析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形成机制,认为一定的社会结构下,个体或群体利益的绝对或相对受损,以及与之相伴的无能感会产生结构性怨恨,并产生相关的话语表达,经由一定的导火索事件引发冲突3.这些研究虽然结合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但都是对怨恨的理论化宏观分析,并未结合某一类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目前,仅有邢朝国以人类学方法考察了村落社会初级关系圈中怨恨性暴力事件的产生过程,力图凸显暴力行为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和道德情感性,体现出一定的本土化意识4.

将resentment一词译成较书面化的“怨恨”,不如译成“怨气”更贴近日常语用,且能兼容西方理论和本土视角.汉语中的“怨恨”更多作为书面用语出现,口语中很少出现,用“怨恨”作为一种在经验世界中发生的、具有高度情境性和现实性的社会情绪的概括,总有一种隔膜之感.相反,“怨气”一词更适合中国人交流习惯.同时,“气”这一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中国本土思维特色,它既可作为一个日常用语,也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实际上,“气”不仅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为人熟知,近年来社会学界也开始使用这一本土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其主要代表就是应星的相关研究.

应星指出,当代中国乡村集体行动再生产的基础并非利益或理性,而是*,这种*在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概念——“气”5.“气”在中国乡土传统中是一种融汇本能与理性、道义与利益的,从一种需要被克制的到一种可以迸发的,再到一种自我执法义气的动态续谱6.同时,“气”在维权行动中多是受控制的、温和的,而在件中,有节制的“气”则已扩展为失控的“气场”,“气场”不是一个按照预定目标和逻辑展开的世界,而是一个包含了各种变化可能性和意外效果的产物,这使得受“气”支配的群体行为可能产生出各种非理性行为7.应星的研究明确指出了“气”的道义与利益二重性,由“气”而产生的社会行为,对于负气的个体或群体而言,带有一种*上或道义上的正当性,这使得当事人对自身行为有了更多的自我辩护性,从而可能遮蔽对行为后果的反思性,这对于建构“怨气”这一本土化概念具有直接启示.

受此启发,本文认为,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怨气”,是指因利益受损、价值冲突或情感纠纷带来的人格受辱、情绪激动进而产生报复性冲动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倾向,它使个体产生情感上的屈辱感并产生报复心理,理性控制能力和对行为后果的反思能力此时被削弱甚至屏蔽.同时,某一个体的怨气还可能对周围的个体产生情绪渲染作用,其渲染强度与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情感能量的强度,以及互动过程的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而形成群体性、区域性乃至弥漫整个社会的社会心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怨”,这是造成个体极端行为和件的一个重要诱因.当然,并不是所有怨气都会最终爆发为外在的攻击性行为,但它仍构成了一系列不良社会事件的社会动力学基础,因此,如何化解和疏导怨气是和谐社会心态建设的重要议题.

二、怨气源于结构性的情感正义受辱

以尼采、舍勒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和现象学社会学视角下的怨气研究,多认为形式上的权利平等与实质不平等之间的差距是形成怨气的社会温床,这无疑指明了怨气形成的宏观社会学基础.但是,这种宏观背景如何作用于具体的个体、群体及相关的互动过程,仍未得到细致的、微观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虽然尼采等人已指出个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攀比感或相对剥夺感是形成怨气(即前面所谓怨恨)的心理驱力,但这种个體心理学的解释尚不能很好地对真实社会互动过程中爆发的诸多怨气及相关行为做出更有洞察力的解释.究其原因,可能与西方思想中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这使得研究者在思考社会行动的驱动力或约束力时,往往关注具体的物质利益或抽象的天赋权利等理性化的内容,而对情感性、*性的内容关注不够.即使是关注,也只将之作为一种心理学因素、而非社会学因素加以考虑.由此得出的分析通常是结构化、宏观化的.其优点在于具有长距离的解释力,缺点在于失之精细,不能很好地解释真实而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社会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分析情感社会学意义
摘 要:情感,一个感性的词语,一个温暖的词汇,它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精神学更存在于社会学中。近年来,社会学的学者们对于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已渐渐步入正。

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体应用
摘 要: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个需要探索和完善的新课题。情感教育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应该受到同等重视。情感教育的功能不仅限于服务教学、。

情感营销表现形式
摘 要:近年来,情感营销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感营销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消费者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物质需求的满足感,更追求精神需求。文。

学生独立思想和情感体验能力培养
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优异的成绩,还应当包含创造力、想象力、健康的心理等综合素质。因此,独立思想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