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海子德令哈论文范文写作 海子德令哈和我柴达木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海子德令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海子德令哈和我柴达木,本文是一篇关于海子德令哈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海子德令哈论文参考文献:

海子德令哈论文参考文献 堂吉诃德论文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实际上,我1997年3月离开德令哈及《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已经20年,但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关于柴达木与德令哈方面的文章,并不是说对这个我生活过10年的地方没什么感情,也并非是这个地方没给我留下什么美好的记忆,或许是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终于,《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主任李欣玲的电话铃声给我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方面的文字,谈谈那段人生岁月或点点滴滴.

我知道,我留在柴达木的“舌头”并非空空荡荡.从一个半熟少年进入盆地,当我变成一只正午的骆驼时,头顶却是西宁的天空.本来,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大家没什么关系,然而因为共同的事业,使我们有缘分在一起,即使我现在已经离开,那段时光和经历仍然是我一生中十分重要和美好的.在成为《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成员之前,我在德令哈市委宣传部工作.那个时候宣传部工作,并不像现在这么忙碌,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但是,我附庸风雅,也喜欢文字,除了日常工作外,常常写一些新闻稿件,每天过着平淡而有些无聊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突然一个电话,改变了我一生.电话是时任《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主任杨长有打来的,问我愿不愿意到编辑部工作?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是因为我写的《试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海西州52篇仅两篇入选全省纪念*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中的一篇.当时我欣喜若狂,毫不犹豫一口答应,那是州上,而且是编辑部,多高大上啊!最关键是我感觉人生面临等待已久的转折,我的未來似乎不是梦了.

然而,好事多磨,我差一点就与《柴达木开发研究》失之交臂.当时市委樊光明书记不同意放我走,虽然就隔着一条巴音河,从河西到河东看似近在咫尺,却让我突然感到无所适从,远在天涯,甚至绝望已开始在内心筑巢.但编辑部缺人,杨长有主任对我很有诚意,事情确实有些难办,在走投无路之时,他急中生智——有困难,找组织嘛.他紧张、忐忑地求时任州委副书记彭程蔚,没想到彭书记则当即答应,当着我的面给市委樊书记打电话,才把我调动的事解决.多好的党的干部啊,之前我既不知道杨长有,也根本不认识彭书记,但他们帮了我,至今我仍充满感激.对于一介平民,梦想意外变成现实,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为青海省唯一由地区创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创刊于1987年,从刊名就知,它是立足于柴达木、服务于柴达木经济社会发展应运而生,从诞生之初就明确地肩负着这义不容辞的责任.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为创刊号题词,时任省委书记尹克升题词,刊物名还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朱乃正的手笔.我当然是后来者,1994年底才进入《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当时编辑部专职编辑只有杨长有和颜宗寿.

就这样,像做梦一般,我就成为了《柴达木开发研究》的编辑.在编辑部工作的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杂志始终着眼柴达木、面向全中国,坚持以研究、服务柴达木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办刊方针,组织刊发了大量的文章,使刊物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比如,在栏目上,设置了专题论述、学术论坛、区域经济、西部发展、调研研究、农牧研究、政策研究、企业方略、财贸金融、观察与思考、发展与回顾、青海柴达木资源开发研讨会专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专栏等.在内容上,从全国看,有针对性的组织、特约刊发了许多经济学家、著名教授的文章,如*民族大学教授那日的《当代中国发展的东西差距》(1995.3),*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周天勇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及其存在的问题》(1995.5),厦门大学教授许经勇《关于“民营经济”的两个问题》(1995.3),兰州大学教授的《中国西北地区缩小东西部差距与实现社会稳定对策研究》(1996.5),甘肃社科院副研究员姜安印《资源禀赋与西部经济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1996.1),*民族大学马葵的《柴达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党国印的《西北地区扶贫经济效益研究》(1996.5)等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文章;从省内来看,组织刊发了青海民族学院著名教授贾晞儒的《柴达木开发的文化思考》(1996.5),丁长生等《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开发潜力和开发指导思想研究》(1997.1),张贵世的《青海察尔汗盐湖资源开发初探》(1996.1),房建昌的《历史上柴达木的盐业》等等,对柴达木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摇旗呐喊、出谋划策,对柴达木地区的资源开发提供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实际经验总结和对策措施,可以说,为柴达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在《柴达木开发研究》编辑部工作期间,正值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得到了州委的大力支持,时任主编的州委副书记李津成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为进一步办好《柴达木开发研究》,我们在1995年12月25日还召开了座谈会,各县委、政府、各工委以及州直有关部分党政负责同志就如何办好杂志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翻杂志,还看到我曾与常务主编熊才合写过一篇《进一步办好<柴达木开发研究>的几点思考》的文章,为这个杂志想方设法、尽心尽力.现在看起来,当时受市场经济影响,而提出转变观念,建议搞好协办和广告业务、办经济实体、收取版面费,多少显得有些幼稚.而后来,常务副主编熊才竟然找我谈话,希望我停薪留职、去办一个经济实体.我当然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纸上谈兵尚可,真正要去做,可能还真不是那块料,肯定我不能同意,不然我的人生今天又是另一番模样,最大的可能是,或许我现在根本没兴趣、没心情在这里写回忆文章了.

二十年前,海西德令哈的印刷水平和质量还相对较差,《柴达木开发研究》就选择在西宁青海日报社印刷厂印.当时那怕在省内出差,一般都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这样每期文稿编辑完后,到西宁排版印刷就成了一种福利.对出差的人来说,内心是激动的,又可以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当时,我们每次出差都住在柴达木宾馆,还请了青海经济报社(现已不存在)的张经邦给设计版面.那时没电脑用就在版面纸上设计,看着很复杂的样子,现在回头看,其实也挺简单的,然而,在那个年代可不容易.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编辑与美术,还有许多不足,但在当时全国来说,《柴达木开发研究》还是拿得出手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虽然,我的柴达木并非只是《柴达木开发研究》,然而,那段经历,是最能代表我在柴达木的人生底色的.

当前,许多杂志甚至曾经很辉煌的杂志都衰落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停刊了,但《柴达木开发研究》今年已经走过30年,这个杂志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越办越好.为什么?因为《柴达木开发研究》的编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紧贴时代,结合实际,从内容、栏目到美编推陈出新,使杂志不断生长壮大,生机勃勃,为柴达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竭力服务,现已经成为一个柴达木的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曾经有幸成为这个杂志的编辑,我是由衷地高兴.在新时代,这个诞生于海子的德令哈(当然也是我们德令哈)的《柴达木开发研究》,不再荒凉、迷惘和绝望,而是一个精致、开放、丰饶、成长的希望之城的希望之刊,我相信,在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美丽新青海的新征程中,在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与耕耘下,这本杂志必将在服务柴达木的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

(作者单位:青海省直机关工委)

结论:关于对写作海子德令哈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海子德令哈图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海子,我在德令哈
在 大戈壁滩的深处,有一个叫德令哈的地 方,居然和现代诗歌相关联。原本是一块很小的既没有文化根源也没有文化厚度的土壤,只因海子的一首抒情诗歌《日。

七月,去德令哈看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

神秘德令哈
最开始,德令哈是带着空寂的质感和思念的重量进入我的心灵的。因此,它是诗意的,唯美的。那是因为海子的那首《姐姐》。寻踪荒漠,渐近遗址当汽车离。

杭锅股份德令哈二期要引入战略投资者
传闻:杭锅股份德令哈二期要引入战略投资者。求证: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近日有传闻称,杭锅股份(002534)德令哈二期要引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