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路论文范文写作 知行合一青少年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理路选择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理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知行合一青少年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理路选择,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理路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理路论文参考文献:

理路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道德的论文道德的力量论文关于道德的论文法律和道德论文

摘 要: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不仅是道德个体认知的基本方式,也是个人道德践行的基本途径.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践履过程中,知行运行轨迹具有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其知、情、意、行功能性特征,从目标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等三个层面选择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的理路,是培养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融合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解决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关键.

关键词:青少年;知行合一;道德认知;道德践履;理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7)01-0101-04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识和道德践履的过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儒家道德修养的认知方式,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境界的理论功底,深刻阐明道德认识、知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充分把握道德品质养成中知、情、意、行功能性特征,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有效方法,也是解决其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知行合一观

道德形成过程既是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也是道德主体的实践过程,是两种过程的有机统一.在此方面,中国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关系问题上,主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道德教化和行为践履的相互结合;在道德教育效果上,更是提倡行胜于言,认为无论是修身还是处事,都不能徒托空言,而要见之于行动,强调行为结果的征信.一句话,就是倡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言顾行,行顾言”(《礼记·中庸》).

(一)格物致知:道德认知的基本规律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儒家认为,人们获取的知识具有多个层面,按照社会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德性之知”(道德知识)和“见闻之知”(科学知识).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所谓“良知良能”,都是界说“德性之知”而非“见闻之知”.

万事有至理,格物可知之.《尔雅·释古》云:“格,至也.”格物即至物,即认识、考察、探究事物之理.致知的“知”,原本指事物之间所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在这里也可特指道德规范或者制度规范.程颐认为:“致,尽也.格,至也.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而至之,所谓格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讲书讲明道义,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所非,或应接事物而出其当否,皆穷理也”(《二程遗书》二).朱熹指出:“格物者,如言性,则当推其如何谓之性.如言心,则当推其如何谓之心.只此便是格物.”又说“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朱子语类》十五).从“格物”的全过程来看,不仅是一个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主体自我探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的心理过程.

(二)知行合一:道德认知到道德践履的升华

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和“行”目标指向的一致性、互为验证性.“知”是指良知,即道德认知,并非“见闻之知”,“行”指道德行为或道德实践.“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即是强调学以致用,读书再多,若不能用于实处,也是无益的.《中庸》在论述为学之道时,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学、问、思、辨、行五者结合起来考虑,并把“行”作为最重要的环节.

程颐强调知行的统一,他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的浅”(《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朱熹主张知行的不可分割性,“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施”(《朱子语类》卷九).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等”(《传习录》上),他本人也在“格物”的实践中恍然“悟道”;王夫之主张“力行而后知真”(《四库训义》卷十三),“实体之则实知之矣”(《张子正蒙注》卷二),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资并循环往复;颜元等人更是独树一帜,他在否定宋明道学家“穷理居敬”、“ 冥想”等空谈心性修养的主张,力倡“习行”、“习动”,更加注意道德涵蓄、经世致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言行一致: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道德中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并被人们奉为为人处事的圭臬.常言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商鞅立木为信,一言九鼎.孔子注重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論语·里仁》).认为自古以来强调谨言慎行,如果行为做不到恐怕失信于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将言行是否一致作为是否能称得上一名谦谦君子的标准.《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信视为天道、大道.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言行一致还被当做判断是否诚信的标准,从“诚”、“信”的本义可以看出,言成则诚,信,诚实,不怀疑,认为可靠,是针对人们表达的意愿或承诺而言的.人们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过程中,知行必须统一,否则道德教育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成功的.

中国传统*思想的可贵探索和精辟论述,不仅阐述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还指出了从认知到践行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当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

二、青少年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的基本特征

(一)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知行合一”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又是一个现实的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道德的判断、价值取向和践行有一个初步的标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和不同环境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在考察评价青少年知行问题的时候,可以设一个阀值.一般来说,知和行关系主要存在的四种情形:A、知行合一;B、知弱于行;C、知强于行;D、行胜于知.(见图1)当然,还有一种情形,就是知行相悖,在此暂不做讨论.

结论:关于理路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玄心 理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从目前来看,青少年思想道德。

如何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途径
大学生是当前我国最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故应重视对大学生自身品德的培养,而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尤为重要。对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

批判性思维和学生道德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事物和现象的过程,它包括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可能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这种能力在学生道。

道德型领导力文献综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阐述和分析了道德型领导起源和定义的基础上,对道德型领导理论的维度演进、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与测量、作用机制进行了文献回顾与整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