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北大荒论文范文写作 论北大荒精神和文化传承机制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北大荒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论北大荒精神和文化传承机制,本论文可用于北大荒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北大荒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北大荒论文参考文献:

北大荒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杂志社现代企业文化期刊企业文化的论文企业文化期刊

[摘 要]北大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地居民经历了由原始部落、女真族群向外来移民的转变,生活在这片大荒原的古人,数千年来多以游牧、渔猎为生,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形式相对单一,与中原文明存在较大差异.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垦荒官兵到此开荒种地,将延安精神带到北大荒,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地域在黑土文化、移民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日益融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以机械化大农业为主旋律的北大荒文化形态.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飞速发展,现如今,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的内涵也悄然发生变化,其沿袭与传承也面临挑战.北大荒精神与文化一方面具有开放性功能,它对自身精神特质、文化传统的理解永远处于无止境的视域融合过程中;另一方面,无论这种精神和文化如何发展,它始终无法完全超脱自身所处的传统,无法遗忘在战天斗地的时代环境中孕育的精神及文化形态.那些被传统吸收的完整而成熟的形态,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与新视界的不断融合中发展自身,构成新传统,并一直延续下去.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059-04

一、北大荒精神与文化内涵

北大荒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原来泛指东北原始荒原,后又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如今的北大荒,特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即现在的黑龙江垦区.

历史上的北大荒,虽则地处边陲,湿地沼泽一眼望不到边,但在至少2万年以前,这里就有过古人类的足迹.旧石器时代的头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墓葬、骨器、鱼窑、陶器,汉魏时期挹娄和勿吉人居住过的遗址,充分证明从远古时代一直到封建时期,北大荒地域就曾经有人类文化的印迹.北大荒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东北边陲的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特殊的地缘性.

上溯远古,北大荒地域产生过部落时期的肃慎文明、汉晋时期的挹娄文明、宋清女真文明等.上千年的历史沿革,为北大荒地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因大片荒原未经开发,条件恶劣导致无人栖居,少数当地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以游牧、渔猎为生,生产交往关系受限,导致地域文化发展缓慢,文化形式相对单一,与海纳百川、日新月异的中原文化差距较大.

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北大荒地域共经历了十数次移民文化的冲击.上百万的移民大军给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带来了生命活力.延安荣军战士、铁道兵部队等领衔的军垦队伍,为北大荒带来了延安精神,北大荒也从此留下了军旅文化的深深烙印.数万支边青年、五十多万知识青年和数万科技知识分子的纷纷到来,给北大荒带来了绚丽多彩的知青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德,让北大荒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粹,使传统文明得以在黑土地上接种传续.这一切汇聚在一起,成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北大荒文化[1].

随着大量复转官兵和知识青年迁入,北大荒地域逐渐形成独特的以军垦文化和机械化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之后,北大荒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的北大荒人在经历了60多年的奋斗、探索,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从而促进了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如今,北大荒正扮演着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排头兵”的角色.

(一)北大荒精神

抗战时期,中国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声名鹊起的王震将军,先是1949年率部进军新疆开垦,后又于1954年带领铁道兵开垦北大荒.王震所率部队承袭的延安精神点燃了北大荒地域,将延安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北大荒大地上.他们的革命意志和建设热情,深深地在黑土地扎了根,成为北大荒精神的源头活水.

1963—1976年,先后有54万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城市知青把青春献给了北大荒,也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偏远边疆.不同时期来到北大荒的10多万名科技人员,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理条件,用严谨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攻克了农业生产的难关,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合乎北大荒实际的农业科技体系.此外,北大荒还汇集了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6个民族的拓荒者.他们保留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可见,正是在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人民军队、支边青年带来的蓬勃青春,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外来移民带来的传统美德等多重因素的融合下,最终凝结成“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是广大官兵、支边青年、科技人员、外来移民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诞生的[2].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构件,是北大荒文化的灵魂.

(二)北大荒文化

北大荒文化,从地域上说,是一种边疆文化;从基本模式来说,是一种农业文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北大荒农业的发展变革,北大荒文化显现出不同形态.这些特定时期的文化形态,植根于特定时期固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环境.

从来源上区分,北大荒文化可分为:黑土文化、移民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等;从表现形式上看,具有突出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有:北大荒知青文学、诗歌、版画、摄影等.现如今,北大荒湿地、湖泊、工业园区、博物馆等旅游资源正在大力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成为新时期北大荒文化发展的亮色.

回顾历史,北大荒从开发建设至今,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发展节点:创建开发时期(1947—1955),建设发展时期(1956—1966),曲折发展时期(1967—1978),改革开放时期(1979至今).从中我们看出,真正具有奠基性的北大荒文化,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军垦队伍入驻后才逐渐形成的,军垦队伍加上大量外来移民,才使得这片大荒原有了大规模人类族群入驻,出现开荒种地、生产栖居、繁衍生息、传播文明等文化活动.因此,北大荒文化与其他地域的农业文化有着本质差异:首先,这种文化建立在大量外来移民和军垦队伍基础上,并非土生土长、沿袭千百年的本土文化.其次,北大荒地区与整个东北地区不能画等号,北大荒特指黑龙江垦区,当地以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主要生产模式.北大荒农业代表中国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先进水平,而北大荒文化则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化大农业基础上的地域性农业文化.再次,这种地域性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长较短,其优点在于不受传统生产模式、落后观念和陈旧习俗的束缚,更易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因历史短暂、文化积淀不足,单方面强调和侧重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地域偏远,导致与外界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的程度不够,领域不宽,文化软实力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时间间隔逐渐拉大,开荒初期的经验、文化和精神已不能完全顺应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北大荒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急需一种既顺应时展需要又承袭传统的精神与文化作为实践的引领和支撑.

结论:关于北大荒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北大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高校优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协同推进机制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把创新人才培养与优秀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相互促进,是高校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分析优秀。

传承百年金电精神打造文化育人高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1-000-01摘要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生产经营的前沿阵地,是企。

旅游扶贫语境下的甲寅哈尼文化补偿机制
哈尼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红河县甲寅镇旅游扶贫系统可持续发展纳核心保证,而当下甲寅镇旅游经济的发展却导致哈尼文化的损耗日益加剧,因而相应的文化补偿。

藏羌走廊民间文化传承和区域经济
摘 要:藏羌走廊主要是以藏彝走廊的岷江上游区域为核心,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源远流长的人文积淀。在现代经济大发展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