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失地农民论文范文写作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失地农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这是一篇与失地农民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失地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失地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制度论文养老保险论文会计制度设计论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摘 要:在工业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失地农民由于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普及少水平低等原因,其养老问题陷入困境.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失地农民自身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及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偏差.加强失地农民养老权益的保障,应当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区域性养老保障制度,使养老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区域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特别是城郊土地被征收,许多农民因此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着“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的挑战.但是,当原先的“农民”不再是“农民”时,其基于“农民身份”所享有的种种福利可能随之失去,尽管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会给予相当数额的安置补偿费以及一定的住房保障,但却无法保障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生活.和此同时,随着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和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的缺失,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逐渐突出,在养老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后无法成为真正的“市民”,养老风险日益加剧,这已然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老年生活,是地方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通常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征用农业用地而失去全部或者部分土地的农民.鉴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因此本文所指的失地农民,则是指在此基础上,户籍已经变为城市居民,但因种种原因在养老保障方面和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相比,失地农民不能充分享受城市居民待遇,游离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无法完全融入城市.有学者把这类农民定义为是“不想进城”但因被征地而被迫“进城”的农民.[1]

失地农民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生存问题堪忧.一旦花完征地补偿款,缺乏一技之长的他们很难找到工作,甚至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第二,转移就业率降低.许多失地农民即便找到工作,也会因无法适应工业化需求而失业.第三,身份转化陷入尴尬局面.失地农民处于农村和城市的边缘地带,一夜之间从农村户口变为城市居民户口,身份变了,思想观念却没变,是城市居民却没有过上真正城市居民的生活,给失地农民带来诸多困扰.[2]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由于失地农民身份的特殊性,现在国内还没有出台详细的办法,没有共同认可的制度模式,这就导致各地政府在有关“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上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缴费比例,然后再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缴费数额,同时,近年来,也在逐步地提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进而减轻失地农民经济负担.

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困境

目前,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失地农民的大量增多无疑加剧了这一社会现象,并且,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相比较真正的城市居民来说更加迫切.但是,当前情况下我国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养老困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原有的土地保障功能退位

失地农民在被征地前一直过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可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靠着土地的收成,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日常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地还是农民的底线和最后退路,可以帮助抵御因非农产业失败而带来的风险.土地所带来的效益,至少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说土地能够为农民的养老提供基本的保障功能.[3]

而农民失去土地后,一来,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性,转移就业率低,导致其经济收入降低甚至丧失收入,在一次性征地补偿款数额较小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保障农民的后续生活;二来,农民的土地大多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养老的靠山,失去土地后,无疑对农民的心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再加上养老得不到保障,养老风险日益加剧,导致失地农民的 情绪越来越多,这必然会演变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2.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子女赡养父母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养老方式,这是美德更是义务.但是在社会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方式逐渐被替代,被弱化.尤其对于失地农民来说,情况更加不一样.从主观层面上看,一来是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之前一直过的是比较封闭的农村生活,对自己的养老寄托于土地和家庭,缺乏长远目光,并不会主动考虑到购买养老保险,一旦土地被征收,收入被切断,其养老负担就全部落于子女身上,这对同样是农民的子女来说,显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来是失地农民的子女现在受到新环境新观念的影响,对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已经日趋弱化,家庭意识逐渐淡薄,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变得间接而有限,这使得失地农民“老无所依”的现象频繁发生.从客观层面来看,一次性的征地补偿款确实有限,只能解燃眉之急,对失地农民接下去几十年的生活起不到切实的保障作用.而且从目前来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也比较多,一个子女要赡养两位以上的老人,这对他们来说的确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现今失地农民的家庭养老无法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陷入困境.

3.养老保险普及面窄,保障水平过低

目前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不管在保障方式还是保障水平上,和城市居民仍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对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缺乏一定强制性.失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养老主要靠子女,很少有失地农民早早地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另外,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调查发现,有关政府强制要求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仅占百分之八左右,剩下的绝大多数失地农民只能靠自觉性来参加养老保险,事实是,失地农民在这方面的自觉性并不高.其次,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过高.有工作的城市居民,他的养老保险金可以由单位支付一部分,个人压力相对较小.没有找到工作的失地农民,他们的养老保险金绝大部分靠自己缴纳.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因个人繳费比例过高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再者,更重要的是,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偏低,起不到“养老无忧”的作用.各地对失地农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大概在两百元至三百元,有些地区甚至只有一百元.这种保障水平显然无法保障失地农民在城市里安稳养老.

结论:关于对写作失地农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2018年失地农民新政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新农保建设中优先考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产生了“失地农民”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既没有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障福利,也失。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策略
摘 要:土地对农民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农民生活中一直扮演着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的双重角色,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便失去了相应的权益,从而面临。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模式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也由于城市化建设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于传统农民来讲,失去土地就意味着。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作者简介:沈丽(1992 01-),四川眉山,四川大学,民商法。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大量征用农民土地,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社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