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方言论文范文写作 顶语法化在湖北方言中特殊用法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方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顶语法化在湖北方言中特殊用法,关于免费方言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方言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小学化论文湖北招生考试杂志顶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摘 要:“顶”在现代汉语中有四种词性,分别为名词、动词、量词和副词,前三者较为常见.本文主要研究“顶”的语法化过程(包括作为准方位标和程度副词的出现),以及在部分地区方言中的特殊搭配.

关键词:顶 语法化 方言

一、“顶”的语义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顶”作名词,指“头顶”;作动词,有“支撑”“违反”义,如“顶罪、顶撞”;作副词,表示程度,如“顶真”;还可以用作量词,如“一顶帽子”.本文主要探讨“顶”作程度副词的用法.

(一)先秦时期

《说文解字》中对“顶”的解释是:“顶,颠也,从页丁声.”可见,“顶”最初是名词词性.例如:

(1)有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犹以足搔顶也,愈不几也!”(《韩非子》)

(2)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庄子》)

例(1)、(2)中,“顶”用在动词“搔”和介词“于”后,表示身体部位“头”,和句中的“足”“肩”对应,印证了其名词词性.

(二)魏晋六朝和隋唐时期

梅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1912)中提出,“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呈正比”.“顶”字在由名词虚化为副词之前,使用频率是不断增加的,其含义也在泛化.从魏晋六朝开始,“顶”由最初仅表示身体部位,延伸至表示各种事物的顶端.例如:

(3)还次恒岭,帝亲登山顶,抚慰新人,适遇宏扶老母登岭,赐以牛米.(《北史》)

(4)少守家业,立屋于庐山顶,丧亲后,便不复还家.(《宋书》)

(5)树顶鸣风梠,草根积霜露.(《昭明文选》)

(6)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崔颢《游天竺寺》)

(7)华顶窥绝溟,蓬壶望超忽.(李白《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顶”由“头顶”义延伸出“山顶”“树顶”“寺顶”等义.尤其是表示山峰的最高处这一意义,在唐代的诗歌中屡见不鲜,如例(6)、(7),使用频率非常高.虚化是指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词,作为虚词的功能适用范围远远大于实词,不再单独指称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是一种实事,而词义的泛化正是虚化的一个过程.可以看出,在隋唐五代以前(包括隋唐五代),“顶”始终是名词,只是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不断扩大和增加.这里的“顶”,属于使表述形式“性质体词化、范畴方所化”的一类体词,使之能作“在、到、往”的宾语,并能用“哪儿”进行提问,用“这儿”“那儿”指代.储泽祥将这一类体词称为“准方位标”,简称“准标”.可以看出,“顶”作为此类体词,出现的时间较早.从共时角度来看,在宋代,“顶”逐渐增加了动词词性和量词词性.

(三)元明时期

“顶”真正开始虚化,作为程度副词出现是在元明时期.例如:

(8)虽不是顶富,也是数得着的富家了.(元明话本)

(9)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原是西瓦子里唱说诸般宫调的顶老.(《水浒传》)

例(8)、(9)中的“顶”分别修饰形容词“富”和“老”,开始进入状位,充当状语.因此,可以确定此时的“顶”字已由名词(表示最高处)虚化为副词,表示“最”“很”义.实词虚化一般包括直接虚化和间接虚化两种,从词义及功能来看,“顶”字的虚化属于前者.

(四)清代以后

“顶”作为程度副词,在清代使用频率最高,虚化的程度也达到新的高度.在《官场现形记》中,“顶”作为虚词共出现18次,这在同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

(10)庄大老爷道:“从来打官司顶要紧的是证见,有了证见,就可办人.”(《官场现形记》)

(11)我这里一面就替你办起来,顶快亦得好几个月的工夫.(《官场现形记》)

(12)家兄一辈子顶羡慕的是做官.(《官场现形记》)

(13)厚守道:“这对烟壶送他顶中意,这位老中堂别的不稀罕,只有这样东西*的最多.”(《官场现形记》)

(14)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自从那日在号里发电报的日子算起,核算起来,顶多三天定有回音,现在倒有七八天了.(《官场现形记》)

(15)送的份子,倒也络绎不绝;顶多的一百铜钱,其余二十、三十也有,再少却亦没有了.(《官场现形记》)

(16)便去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铰了两块指顶大的圆式,将那药烤和了,用簪挺摊上.(《红楼梦》)

(17)其实,俺妈在这里头算是顶善和的哩.(《老游残记》)

从例(10)~(17)中可见作为程度副词的“顶”的新发展:“顶”可以用在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前,如“要紧”“快”“多”“大”“善和”;“顶”也可以修饰动词,如“羡慕”.这和“顶”较高的使用频率是相关的.

二、“顶”语法化的原因探讨

(一)语义演变

“顶”的语法化过程由“头顶、顶端”义引申开来,逐渐表示更抽象的相关语义“很、最”.这就是所谓的“隐喻是词义虚化的重要驱动力,即从一个认知领域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投射,是用具体概念表达抽象概念的方式.”从具体事物到抽象认识,反映出人的认知变化和发展.

(二)句法位置的变化

作为名词的“顶”在句中多充当宾语,如例(3);在虚化的过程中,“顶”的位置渐渐移动到谓语前,如例(10)、(12).位置的改变,促进了“顶”的进一步语法化.

由上可知,“顶”字的虚化从元明开始,到清 展迅速,其虚化程度不断深入,并增加了新的语 能.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顶”作为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或動词.后来,“顶”作为副词,同时修饰方位名词.我们可以先追溯到该字的初始阶段,在例(1)、(2)中,“顶”仅表示头部.但是在例(3)、(4)的“山顶”“树顶”“屋顶”这些词中,“顶”有了一定的指向性,既有“顶端”义,也包含“最上方”义.这符合学者提出的“准方位标”说.和此语 能相同的字还有“边、面、头、心、脚”等.廖志鸿、储泽祥在《现代汉语准方位标》中指出,“这里的‘顶’已不仅仅表示有具体构成的身体/物体部位,它和名词组合后充当处所主语和‘在’的宾语,具备了指示空间坐标中某一处所位置的功能;主要是粘附在其他语词后表示方所.”“顶”的这一方位指向性,使之可修饰方位名词.

结论:关于方言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国方言八大语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成都话副词倒其语法化
摘 要:在成都话中,“倒”常有介词的“倒1”、动态助词“倒2”、副词“倒3”三种身份。本文主要考查成都话中的副词“倒3”的造字理据、词义引申,以。

足语法化分析
摘 要:“足”字在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使用,最初的“足”字是一个名词,后来经过不断引申,逐渐产生出形容词、动词、助动词以及副词的用法。本文针对“足。

从古汉语探究语法化动因
作者简介:陈青(1993-),女,汉,福建省南平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中图分类号]:H1。

棉花打顶后化调技术
通过棉花使用化学调控剂缩节安田间试验,探讨了喷施缩节安对苗期和打顶后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棉田苗期喷施缩节安使棉苗主茎的日生长量下降,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