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小麦论文范文写作 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品种调整趋势分析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小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6

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品种调整趋势分析,这篇小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为了实现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和光、温、水等生态资源的协调同步发展,解决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产的适播期干旱、土壤适耕性差等造成的播种、出苗困难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近年来影响小麦生长的气象因素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多点小麦品种适应性研究,探明了弱冬性小麦品种在淮北地区种植的增产潜力和推广应用前景,提出了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弱冬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以期为该区域小麦的持续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麦;砂姜黑土;气候变化;种植制度;品种布局;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646

0 引言

安徽淮北地区位于北纬33°附近,是安徽省小麦生产潜力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66.7万hm2左右,在安徽省粮食生产及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砂姜黑土是淮北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约164万hm2.砂姜黑土“旱、涝、僵、瘦”的不良属性严重制约着小麦的高产稳产[1],加之该区受到南北过渡性气候的影响,干旱、洪涝、冻害、冷害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持续丰产和高产潜力的发挥[2].针对砂姜黑土特性及淮北地区过渡性气候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对提高淮北地区小麦的生产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安徽省小麦生产水平已进入高产阶段,自然条件及极端气候频发的现状对小麦品种的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种的选育、示范、布局以及技术配套等工作力度,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收作用[3].马传喜[4]通过对安徽省的气候、土壤条件的变化及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变化规律,将淮北地区列为中强筋小麦产区.赵广才[5]认为安徽淮北地区是南方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的过渡地带,品种选用应兼有半冬性、弱春性和春性品种;邱友凤[6]在分析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布局更新换代过程及近年来小麦区试结果后认为,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的选用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前人的研究多注重品种的品质类型或为生产实践的总结,但通过对多年气象资料及试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生产实践的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笔者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小麦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种植制度的变化及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阐明了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调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充分发挥淮北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和弱冬性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提供依据,为淮北地区小麦的持续丰产和高产稳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所用气象数据来源于气象部门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范围包括沿淮淮北23个县,年限为1981—2013年.品种适应性试验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蒙城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砂姜黑土,地力水平中等,试验地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土壤每2年深松1次.利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

2 淮北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安徽省淮北地区包括30个市(县、区),耕地面积214.39万hm2,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土壤质地以砂姜黑土和潮土为主,是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年平均温度14.3~15.2℃,小麦生长季节大于0℃积温2200℃左右,能满足冬性、半冬性及春性类型小麦品种对热量的需求;年均降雨量850~1000 mm,小麦生长季节(10月至翌年5月)平均降水350~400 mm,正常年份可满足小麦产量形成对水分的需求;小麦生育期内日照1373~1436 h,各种气候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7].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省粮食总产、单产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际间波动(气候产量)不断增大,尤其是近几年气候产量多为负值,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已经显现.

2.1 小麦适播期内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淮北地区过渡性气候特征决定了该区域降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据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沿淮淮北23个气象站点1981—2013年度9、10月的旬降水量分析(见图1),呈现9月中下旬降水量增多、10月降水明显减少的趋势,2004—2013年度9月中、下旬平均降水量分别为28.21 mm和28.13 mm,较1981—2003年度同期平均分别增加76.46%和46.06%,2004—2013年度10月上、中、下旬平均降水量分别为3.40 mm、5.58 mm和10.88 mm,较1981—2003年度同期平均分别下降85.86%、78.21%和17.86%.目前,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较为薄弱,农业生产以雨养旱作为主.砂姜黑土易旱易涝,降水量的这种变化趋势,说明淮北地区小麦传统适播期内极易出现干旱,影响小麦的正常播种.这就要求生产上必须充分利用9月的有效降水,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趁墒适时播种,实现小麦一播全苗.

2.2 冬前积温呈现增高趋势

正常情况下,冬小麦播种至出苗所需大于0℃积温110~120℃,冬前主茎生长1片叶需大于0℃积温65~70℃[8].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冬小麦生长期内增温尤其越冬前增温最为明显.据淮北地区23个气象站点数据分析,1981—2003年度间10月1日—12月20日大于0℃积温平均为865.75℃,2004—2013年度同期大于0℃积温平均为942.82℃,近10年来,冬前大于0℃积温增加了77.07℃,增幅8.90%,增加的积温可以多生长1片主茎叶.小麦的适期播种,应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以小麦能形成冬前壮苗,并将小麦在越冬期间穗分化进程控制在二棱期以内为标准.为有效减轻由于早播带来的冬前旺长可能导致的冬、春季冻害风险,实现壮苗安全越冬,生产上宜选用抗寒能力较强的弱冬性小麦品种.

2.3 冬季低温日数减少,极端最低气温升高

淮北地区是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最重地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灾害有增加的趋势,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9].和冬前大于0℃积温增加趋势一致,安徽省冬季低温日数减少、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增暖速率达到0.76℃/10 a和0.55℃/10 a.1961—2007年度全省日最低气温低于-5℃天数显著减少,平均减少速率为3.1天/10年,淮北低温日数减少更加显著,减少速率达到4.6~5.9 d/10 a(见图3).安徽省气象灾害影响由大至小分别为:暴雨洪涝>旱灾>风雹灾>低温雨雪冰冻灾,但冻害危害仍然很重,尤其在特定年份,如2008年冻害受灾比重达52%[3].2013年4月低温冷害也使得淮北地区偏春性小麦品种几乎绝收.为了规避冬春冻害风险,小麦生产上必须选用具有较强的抗冬季冻害和春季低温冷害能力的品种.

结论:关于小麦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小麦价格多少钱一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淮北地区小麦冬季冻害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在淮北地区,对小麦冬季生长情况进行管理性的判断时,小麦的冻害认定与防治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近些年气候异常、冻害多发的新环境形势下更应密切关注这项技。

晚茬小麦品种和播期试验报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东海县水稻晚茬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扬麦23、扬麦25、徐麦33、农丰148 )播期与综合生产力的关系,为小麦迟播生产中品种与。

嵩县地区小麦栽培技术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河南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小麦的产量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培养良种,提升小麦栽培技。

基于供给侧理论下赣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摘 要:本文通过基于对供给侧理论的研究,对赣西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对萍乡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应用技术型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