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抗战时期论文范文写作 论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的建构困境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抗战时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论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的建构困境,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抗战时期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抗战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抗战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刊物投稿关于文学的论文

摘 要:在民族战争的时代危机中,英雄书写成为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内容.但数量众多的英雄形象因主体性、人文性等方面的缺失呈现出模糊的面影.这跟时代政治的掣肘有关,也暴露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建设与把握民族精神的种种困境.剖析抗战时期文学中的英雄形象有助于进一步审视中国抗战文学的特质、成因及后世影响.

关键词:抗战时期;英雄形象;精神内核;建构困境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6)01-0183-09

DOI:10.13644/j.cnki.cn31-1112.2016.01.018

英雄崇拜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特别是战争时代,人们很自然地希望有英雄来改变现实、拯救危难,这时期的文学也会承担起对英雄形象寻觅和塑造的任务.中国抗战时期就是这样.艰难世事催生了大量的英雄叙事,也塑造了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然而,纵观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些英雄形象中极少成功的艺术典型,他们大都缺乏独立的精神主体、鲜明的个性特征,也难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学是一种时代想象,抗战时期对英雄形象的塑造透露着时代氛围、创作主体和文化传统的丰富信息,折射了作家们在民族战争背景下创作调整的努力和遭遇的种种困境.检视抗战时期文学的英雄形象,对于我们进一步审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甚至对于我们认识整个新文学历史,都有着别样的意义.

抗战时期对英雄的吁求极为强烈,可以说,遍布不同政治区域,也贯穿于整个抗战背景中.在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国共两党都将宣传英雄事迹作为时代赋予文学的神圣使命,沦陷区文人也将“新英雄主义”与“健康的文学”紧密联系起来.抗战时期杂志上随处可见各类英雄事迹的报道、历史名人的纪念、国外英雄理论的译介,等等.文人普遍认识到:“再没有比这个大时代——更正确地说,我们这个民族的这个大时代——更需要英雄的了.”

抗战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呈现出多方开掘的态势.在题材选择上,有现实感极强的战地英雄书写,如萧乾的《刘粹刚之死》、张恨水的《虎贲万岁》、老舍的《张自忠》以及丘东平的《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有暗喻现实的历史剧、电影,如《海国英雄》(阿英)、《屈原》(郭沫糟、《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等作品借历史人物表现抗敌御侮、誓不屈服的呼号.在人物系列上,有来自底层的农民英雄形象,《差半车麦秸》(姚雪垠)、《鸭嘴涝》(吴组缃)等小说展示了农民从不了解抗战到逐步参与抗战、成长为英雄的历程;有执着于精神追寻的知识流浪者,《伍子胥》(冯至)、《财主底儿女们》(路翎)等小说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在创作风格上,写实与传奇兼有,就传奇而言,既有对民间强力的探索,如端木蕻良的《大江》《风陵渡》、碧野的《乌兰不浪的夜祭》以及师陀的《马兰》、沈寂的《盗马贼》等;也有谷斯范的《新水浒》、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革命英雄传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开启了英雄书写的新范式.

从这些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英雄形象可以看到作家们对这一题材的关注,然而,这些英雄形象是否真的具备了英雄的实质,真的传达出了时代对英雄的期待?答案显然并不乐观.虽然关于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英雄的精神实质,存在着复杂的解读.但大体而言,正如黑格尔指出英雄“内在的‘精神’”“关联着‘世界精神’意志”,卡莱尔将英雄的本质概括为“‘真实’、‘神圣’和‘永恒’”,英雄形象必然是时代性与普遍性的结合.英雄人物不仅以其丰功伟绩改变历史的进程,而且以其强大的精神主体表达出人们超越各种客观限制的渴求.因此,在战争叙事中,英雄形象既要表达对勇气、希望的鼓舞,也要启发对战争、对人性的思索.鲜明的主体性和强烈的人文性是英雄形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内核.然而,审视抗战时期文学英雄形象,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不足.

(一)主体性的匮乏

黑格尔认为:“只有在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独立自足性”,这样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英雄形象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主体性,即在鲜明而独立的“个体的独立自足性”中,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抗战时期英雄书写着重于表达保家卫国的时代主题,对英雄形象的个人独立精神、鲜明个性凸显不够,因此造成英雄主体性不足的缺憾.

这首先表现在一些英雄书写重“事”轻“人”.由于过强的现实目的性,抗战时期部分英雄形象的塑造着重于外部行动的叙述和传奇故事的编撰,很少探索英雄形象的内在主体精神.作家们纷纷着眼于“描写壮烈事件”,或“重写‘事’而不注重写‘人’”,或写人却重点在形象的寓意而忽略了人本身,企图通过英雄故事来激发民众、表达决心.抗战初期的《刘粹刚之死》就是如此.作品内容属于实录,但写作上始终围绕爱国尽忠的主题进行,人物本身的特征和个性,特别是内心情感被完全忽略了.《刘粹刚之死》的这一缺陷也引起了当时文坛的关注,但此后的情形并无多大改观.不少作品已经完全将英雄塑造当成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将英雄形象等同于政治的图解,“先有了固定的故事的框子,然后填进人物去,而中国人民的决心与勇敢,认识与希望,对目前牺牲之忍受与对最后胜利之确信等观念,则又分配填在人物身上”.这样的英雄形象自然是不可能有主体的精神个性.

其次,英雄叙事的群化现象也难以显示其主体性.即使是一些并非概念先行的英雄书写,也不是竭力对英雄的个人能力进行张扬,对个体意识予以肯定.在这种情况下,英雄的主体性会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与消弭,取而代之的是英雄的集体属性.一些作品以“我们”代替“我”,是一个集中的表征,如“我们的吹号手”(《吹号手》)、“我们的射手”(《自由射手之歌》)、“我们的喇叭”(《我们的喇叭》)等;叙述英雄故事也往往有殊途同归的相似模式,都是表现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小我进步为大我,写落后农民成长为抗日的英雄.特别是敌后根据地文学,更是明确区分个人主义的英雄和集体主义的英雄,旗帜鲜明地批评前者,褒扬后者.《地雷阵》(邵子南)和《吕梁英雄传》等作品有意对个人主义英雄进行教育和改造,作品着意表现的不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而是民族集体意志的“这一类”.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抗战时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抗战时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抗战时期交通银行
抗战期间,交通银行利用战前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建立起来的分支机构,协助当时的政府将资金及时调拨至最需要的地方,以巩固后方支援前方,为整个抗日战争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化解粮食危机主要措施和影响
摘 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内忧外患下,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危机。边区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军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成功的化解了粮食危机,保障了边区的社会。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员经济待遇
摘 要: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作为较早开辟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为适应敌后战争环境的要求,其区域内小学教员的经济待遇状况极具战时特点。薪酬的发放形。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政策动因
摘 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的发展对边区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对私营商业采取一系列鼓励与支持的政策是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