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学科论文范文写作 学科之外,整体之中相关论文写作资料

主题:学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学科之外,整体之中,这是一篇与学科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整体管理论文学科导论论文项目整体管理论文电气工程学科概论论文

若从1979年3月《上海文学》刊载聂华苓的《台湾佚事》算起,中国内地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传播和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努力,涌现了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著述成果,逐渐走上了系统化和学科化的道路.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大家,陈思和先生在该领域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一方面,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谓丰硕,影响力不可谓不大,从1980年代末至今他共撰写了专题论文以及随笔札记达七十篇,指导硕博士及博士后完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课题报告近二十篇,和台湾合作出版各类丛书数达两百本以上.另一方面,他又谦称自己的研究带有“偶尔为之”的性质,和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体制保持了距离;从他灵动而又充满学术锋芒的文学批评之中,还可以察觉他对内地有关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质疑和思考.这种不同于专门研究者的“游”的姿势以及带有反思性、探索性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是否敞开了内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另一可能路径?本文试图对陈先生有关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和研究加以清理,从而提升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研究理念和方法.

材料第一、思行合一的研究基点

我们一直都认为,资料问题之所以曾困扰着中国内地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囿于早期不够开放的大环境;但在出版传播、文学交流已足够多元自由的今天,为什么早期形成的“有什么研究什么”的被动姿势仍在延续,为什么我们还在集中关注那些熟悉程度高、材料较齐全的作家作品而无法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呢?这说明,资料问题的解决除需依赖大环境的改变之外,还需研究者自身的高度自觉.在此,陈思和的实践很值得借鉴,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他坚守材料第一的原则,但他深知材料不会自动出现,而需研究者自觉付诸行动.事实上,从1980年代末开始,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他做的首要工作是搜集一手资料、引荐作家作品和推动两岸多地的文学交流.早在1988年,陈思和为了完成和贾植芳先生合作的国家项目“外来思潮流派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特意前往香港收集资料,为了了解19世纪四五十年代香港文学的发展情况,他不是翻阅一两本概述性的文学史,而是选择搜集整理当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期刊,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从大学图书馆到私人书房,从书店到地摊,凡是有隙可寻的地方他都去过了.正是凭借深入文学现场打捞一手资料的苦功夫,陈思和比其他内地学者更早地形成了对香港文学的清晰认识.如针对香港都市文学的消费功能,他最早提出了“现代读物”的概念;在清理香港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期刊和美元文化渊源的基础上,他指出美元文化对香港文学的影响并不全是 的,客观上也刺激了香港文学的发展,为西西等新生代作家的崛起提供了发展空间.从1991年到1997年间,为了理清从日据时期至今的台湾文学的发展概貌,他还前往日本和台湾多次访学,访学期间复印了大量的文学期刊和文学作品,搜集回来的各类书籍资料将他的书房都堆满了,仅为做好这些资料的编目工作就耗掉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即便如此,当他在1990年代末提笔撰述《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时,仍未敢将港台部分纳入论述框架,在他看来,资料的获取是基础,但对资料进行整合消化就更需功力了,在没有弄清楚台港澳文学发展的全貌之前,在没有从思路上厘清内地文学和台港澳文学的关系之前,他是不敢随意下笔的.相比内地学者编撰的动辄数十万言的台港澳或海外华文文学史著作,我们不能不为他的严谨而感叹!

如果说他前往港台海外搜集资料主要是为了解决个人研究中的问题,那么引荐作家作品、着力推动两岸多地文学交流等活动则试图为他人研究铺路搭桥,功莫大焉.从1989年到1990年代中期,陈思和在“北上广”等地的文艺报刊上刊出了一系列短小有趣的读书随笔,主要推荐各类新书新著,陈先生谦称为“自己的书架”,但这些文章既是一个酷爱书本的读书人写的贴心感性的阅读札记,又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学者在浩渺书海中为普通读者所作的导游,其中有关港台海外的引荐文章就有近三十篇,这些书札都近乎作家的小传,所介绍的新锐作家和重要学者,如王桢和、林耀德、西西、龚鹏城、小思、郑明蜊等在内地现已广为人知,当年人们却知之甚少,陈思和凭借先觉者的敏锐眼光,引荐其人其文并详细注明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信息,方便研究者查找,也附*了资料整理的工作.而他关注推荐的台湾文学先驱如王尚义、吉铮等,至今还未引起内地学者的重视.尤其他对声势浩大的台湾《新世代小说大系》的着力引荐.《新世代小说大系》共十二卷,由台湾作家黄凡、林耀德主编,希代出版社1989年出版,主要呈现了1949年之后的台湾新锐作家十二类题材的代表作,从中可窥视当代台湾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全貌,但当时内地研究者并未注意到这一文学潮流,更谈不上研究了.陈思和和其弟子张新颖在《天津文学》《文汇报》等刊物连续发出多篇文章,对这一套大系作了极为详尽的引荐和初步的评价,的确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和参照系.

陈思和从来不认为学问只在书斋里,他认为真正的学问最终要促成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和谐,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强调思行合一的,为此,不妨清理一下他在两岸多地文学交流中的独特姿势和重要贡献.陈思和先生所在的上海复旦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1970年代末开始,就陆续成为不少海外作家学者访问的第一站,有此平台,陈先生也有更多机会和不少一流的台港海外华人学者作家建立联系,但凭借人格的魅力,他和这些学者作家除了学术上的来往外,在生活中也建立了朋友般的深厚情谊,这也为复旦师生开展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人脉、资料获取等方面的便利.作为一个善于和人沟通合作的学者,还在1980年代末,陈思和已尝试和港台海外学者在学术研究和出版传播领域展开广泛合作.1988年,他和台湾作家林耀德曾筹划联合建立一个两岸青年作家联谊会,虽然没有实现,却打通了两岸新锐作家的交流渠道;1989年他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英雄合作撰写了《七十年外来思潮影响通论》一文,这篇由两人各取所长,分工合作而成的长篇论文首次将台港大陆作为整体来论述,显得视野开阔、丰厚扎实.1990年起,他又和台湾业强出版社总编辑陈信元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亲密合作,两人策划主编了几套大型丛书,在台湾推出了约两百本以上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传记和文学著作.进入新世纪,作为在港台海外都很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陈思和更加频繁地介入到了文学交流活动之中,积极参和了世界范围内一些重要的华文文学评奖活动.2002年起他和王安忆两人连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花踪”世界华人文学大奖终身评委.2006年起,又成为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文学“长篇小说大奖·红楼梦奖”的决审评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编《上海文学》期间对台港澳暨海外作家作品的重视,《上海文学》推出了不少专号专栏和新人新作,进一步激活了杂志作为两岸多地文学交流平台的功能.我想,对视学术如生命的陈先生而言,频繁参和这些文学活动,一定会缩减其著书立说的时间,却体现了其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的实践品格.

结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科分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立法會界別之外,還是界別
“立法會”當然是今年最熱的名詞了。無他理由,今年是立法會選舉之年,目前更是選舉箭在弦上之時,8月中旬現屆立法會的“閉幕”會議當然也算是一件議會盛。

小米之外,我还有你
女儿的快乐是父亲的最大追求熟悉雷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沉稳、内敛的人,为人处事很谨慎,这种谨慎某种程度上也让他活得不那么随性、开心,或许天下父母都。

1.5万公里之外,数字变革正烈
在金碧辉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名言:离开书不能活。(I can not live without book。

针对学科建设,巧用微课资源
随着近年来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高校重大战略决策的确立,对于高校学科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与流程。在进行“。

论文大全